初秋的北京,天气微凉,但在城北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雪白的剑道上,十几个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罩的孩子正手持花剑,或弓步直刺,或灵活格挡,金属剑身碰撞的清脆声响与教练的指令、孩子们短促的呼喝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活力与激情,场边,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静静地站着,目光专注地追随着小剑客们的身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上,尽情地奔跑、交锋、流汗,享受这项运动最本真的乐趣,这是我们所有击剑从业者最希望看到的场景。”在接受采访时,王钰这样说道,他优游国际的话语平和,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的资深管理者,同时也是青少年击剑运动的积极推动者,王钰在过去几年里,亲历了青少年体育培训领域因外部环境带来的巨大波动与挑战,也正带领着团队,致力于帮助孩子们找回那份“重回剑道”的纯粹快乐。
挑战与坚守:当剑道一度静默
回忆起前些年面临的困境,王钰坦言,那是对整个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的一次严峻考验。“有一段时间,我们的训练馆不得不暂时关闭,线下的比赛和集训全部暂停,对于击剑这样强调面对面实战、需要持续系统训练的运动来说,影响是巨大的。”他描述道,最让人忧心的不是场馆空置的经济损失,而是孩子们训练的中断,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兴趣减退、体能下降和技能生疏。
“击剑运动需要培养‘剑感’,这是一种对距离、时机、节奏的综合把握,需要大量的实战来积累,长时间脱离剑道,这种感觉会慢慢消退。”王钰解释,“更重要的是,我们担心孩子们会逐渐失去对击剑的热情,体育的魅力在于参与和体验,当这种亲身体验被剥夺,仅靠线上理论课是很难维持长久兴趣的。”
在那段“静默期”,北京市击剑协会并没有坐以待毙,在王钰的参与推动下,协会迅速行动起来,组织优秀教练录制了一系列居家体能训练和击剑基础动作教学的视频,通过官方平台和会员群免费向小会员们开放;举办了多场线上击剑知识竞赛、历史与文化讲座,甚至尝试了“云对战”等创新形式,尽可能保持孩子们与击剑运动的连接。
“我们做的这一切,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守住孩子们心中那颗热爱击剑的火种。”王钰说,“我们相信,只要火种不灭,一旦条件允许,他们一定会愿意回到这片他们曾经挥洒汗水的剑道上。”
回归与重塑:快乐是首要目标
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和各项活动的逐步恢复,王钰和他的同事们将工作重心转向了如何让孩子们“重回剑道”,并能持续地“享受快乐”。
“回归初期,我们观察到一些普遍现象。”王钰分析道,“部分孩子确实出现了体能储备不足、技术动作生疏、对实战有些畏惧等问题,但我们协会反复向各俱乐部、教练员强调,这个阶段,技术水平的恢复是次要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孩子们重新发现击剑的乐趣,重建他们与这项运动的情感纽带。”
为此,北京市击剑协会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强调“快乐击剑”的理念,协会要求各培训单位在恢复训练初期,降低技术难度和对抗强度,增加趣味性、游戏化的训练内容。“我们设计了更多包含击剑元素的游戏,击剑版’的接力赛、反应力挑战等,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恢复体能,重新熟悉手中的剑。”王钰介绍,“比赛形式也更多样化了,除了正规的循环赛、淘汰赛,还设置了小组趣味赛、亲子对抗赛等,重点是营造轻松、友好的氛围。”
注重心理疏导和激励,协会鼓励教练员多与孩子沟通,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对于暂时跟不上或有畏难情绪的孩子给予更多耐心和鼓励。“我们告诉教练,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过分强调成绩,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没关系,再来一次’的安慰,可能比任何技术指导都重要。”王钰认为,重建自信是孩子们重返剑道的关键一步。
丰富击剑的文化内涵,协会组织开展了“击剑文化周”活动,邀请资深裁判、退役运动员讲述击剑的历史、礼仪和背后的故事,带领孩子们参观体育博物馆的相关展览。“我们想让孩子们明白,击剑不仅是一项比拼速度与技巧的运动,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骑士精神,这种文化认同感,能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和荣誉感。”王钰说。
展望未来:构建健康的青少年击剑生态
谈及未来北京市青少年击剑的发展,王钰表示,经过这次“回归”的洗礼,协会更加坚定了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青少年击剑生态的决心。

“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优秀的击剑苗子,更是希望通过击剑运动,促进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王钰阐述道,“击剑运动对青少年的专注力、反应速度、逻辑思维、抗挫折能力以及礼仪风范的培养,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要让更多孩子了解并受益于这些。”
北京市击剑协会计划进一步推动击剑运动进校园,与更多中小学合作开展击剑社团课或兴趣班,降低参与门槛;完善分级赛事体系,让不同水平的孩子都有适合的参赛平台,体验竞技的乐趣与魅力;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培训,尤其强调针对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也将更多地举办公开日、体验营等活动,面向社会普及击剑文化,吸引更多“零基础”的孩子走进击剑世界。
“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每一次成功的交锋后露出的笑容,听到他们赛后兴奋地分享自己的‘高光时刻’,甚至只是训练结束后和小伙伴们一边擦汗一边热烈地讨论技术动作,这些都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和满足。”王钰动情地说,“那份发自内心的快乐,是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最强动力,也是我们所有工作的价值所在。”
采访结束时,训练馆内的课程仍在继续,一个小女孩在教练的指导下,成功完成了一记漂亮的还击,她兴奋地跳了起来,护面罩也遮挡不住她的喜悦,王钰望着那个方向,轻声说道:“你看,这种快乐,是无法替代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守护好这片能让他们自由挥剑、享受快乐的剑道。”

窗外,华灯初上,剑馆内的灯光依旧明亮,映照着孩子们执着而欢快的身影,也映照着王钰眼中对未来的坚定与期待,让每一个热爱击剑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这不仅是他的心愿,更是北京击剑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评论